10月21日,清華大學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簡稱“綠金中心”)與中國金融學會
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簡稱“綠金委”)聯合舉辦了“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融資學術沙龍。
2017年5月,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系統闡述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在全世界針對氣候變化達成的低碳化共識和不斷下降的
新能源成本趨勢下,很多“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電力發展戰略都紛紛轉向低碳可再生能源。雖然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已經參與了不少“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和建設,但與國內已投資的裝機規模和“一帶一路”國家的需求潛力相比,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還處于早期的階段,許多項目在融資方面還面臨著許多障礙。識別和解決這些障礙將有助于為“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獲得更多和更低成本的資金。
在創綠研究院和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的支持下,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就中國企業“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融資相關問題開展了研究并已形成初步成果。為進一步聽取業界反饋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與綠金委聯合舉辦了此次沙龍。來自風電、光伏設備制造企業、工程承包施工企業、電力企業、中外金融機構以及咨詢研究機構的四十余名
專家和代表圍繞“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融資現狀、挑戰、經驗和建議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綠金委主任馬駿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十分必要且急迫,主要原因包括四點:一是“一帶一路”國家的環境改善需要大量綠色投資;二是“一帶一路”綠色低碳投資是落實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三是“一帶一路”投資綠色化是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核心內容之一;四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中國投資機構必須管理好環境和氣候風險。其中,新能源是“一帶一路”國家亟需發展的一個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也是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優勢所在。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課題負責人佟江橋對該項研究初步成果作了介紹。研究報告在20個
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采取的不同投融資模式,對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如何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的具體選項。
研究報告認為,相比傳統電力項目,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化。主要融資方式包括公司融資、項目融資和混合式融資,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包括項目競爭加劇、投資國主權擔保減少、中資金融機構的支持有待進一步加強、融資成本高、項目融資難操作、公司融資債務負擔重、缺少長期資金支持以及國內資金的回籠滯后造成海外項目開發的資金能力不足等。報告對投資主體、金融機構、政策制定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通過從完善投資策略、金融產品創新、風險分擔、強化激勵機制等幾個角度來緩解“一帶一路”新能源企業和項目所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與會代表就各自機構在該領域的實踐案例、經驗以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分享,也對課題的初步成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與會嘉賓還就新能源企業的投保、融資幣種、與多邊機構合作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